近日,在長江口非法傾倒垃圾案,再次查獲了條漏網之魚。因非法傾倒垃圾案件的頻發,長江中的非法傾倒垃圾量直線上升,數量達到2900多噸。這條與黃河同孕育了華夏民族、亞洲第的長河,恐怕做夢也不曾想過,流經萬千歲月之后,在科技發達的今天,會被哺育過的后代當成片免費的“垃圾池”。
放眼當下中,社會科技發展勢頭迅猛,然而環保工作卻直跟的“踉蹌”,數據造假更是屢禁不止。
早在今年7月份,我環保部就曾公開通報了批環保數據造假案件。涉案企業長業水務公司用礦泉水掉包監測樣本,引發氨氮在線檢測儀器異常。經在線監測設備第三方運營公司反映,引起環保部門高度重視,這起環保造假案件才得以真相大白。然而,諷刺的是,在環保部門調查案件期間,還有人故伎重施,掩耳盜鈴,用同樣的手段企圖掩人耳目。
環保監測數據造假,長業水務公司自然不是第個,就短期來看,也不會是后個。從非法傾倒垃圾到監測數據造假,人為的投機取巧、破壞制度規則給本就艱難的環保之路設置了諸多障礙。與此同時,單純依靠人力進行環境監測,更是讓繁雜的環保工作難上加難。如何提高環境監測效率?如何讓環境監測數據更準確、監測方法更便利?這些就成了擺在環境監測儀表面前的難題。
眾所周知,環境監測儀表作為開展環保事業的基礎,關乎生態安全、環境治理、生態恢復等的各個方面。不起眼的儀表雖為社會“鉚釘”,卻是關乎環保這座“大廈”是否能平穩建設的關鍵。
而為了強化這顆“鉚釘”,加快我環監“大廈”的建設進程,我政府和儀器儀表行業也在不斷摸索前進。
就儀器儀表行業來說,加快相關儀器儀表研發步伐,為環保工作“減負”更是義不容辭。
同年10月,質檢總局科技計劃項目“燃煤煙氣汞在線監測系統離子汞校準器的研制”項目通過專家組的驗收。項目研發中技術人員建立了離子汞標準氣體發生裝置,該裝置可產生用于校準燃煤煙氣中離子汞的物質,從而檢定燃煤煙氣汞在線監測儀的計量準確性。
從政府到儀器儀表行業,我的環保工作雖然跟的“踉蹌”,但好在還在前進的路上。
不論是政府還是儀表行業,環保工作從來都不是個人、個部門,或者個行業的事情。她關乎全球每個人,每種生物。“我們只有個地球!”這句從小聽到大的標語,在反復宣傳中變得平淡。而高居在食物鏈端的人類,似乎只記得“手可摘星辰”,忘了“高處不勝寒”。
相關閱讀:上海精宏實驗設備有限公司